9月7日,《光明日報》在2版以“李新翔教授:藝術就是我的命”為題,報道了著名書法家,我院藝術設計系李新翔教授的藝術生涯。
報道分為“ 矢志不渝的愛國心”、“傲然不屈的藝術魂”、 “難以割舍的書法情”等三個篇章,對李新翔教授的書法生涯進行了報道。
李新翔教授:藝術就是我的命
今年7月,在日本名古屋市的“中日畫廊”展覽館里,中國書法藝術家李新翔舉辦了他人生中第十一次個人書畫作品展。偌大的畫廊里50多件書畫作品,凝聚了這位書畫家53年的藝術精華。
矢志不渝的愛國心
李新翔,江蘇南京人,5歲起便與書法結緣。
“起初,只是寫著玩兒,沒想過把它當成事業(yè)來做。”中學畢業(yè)后,李新翔在家燒了三個月的飯,當他提筆寫字時,母親對他豎起了大拇指:“李家終于出了個有出息的!”從那時起,年僅18歲的他便開始苦練書法。偶然的一次機會,經(jīng)詩人劉雋甫介紹,著名書法家尉天池成了李新翔的“一字之師”:“《鄭文公碑》更適合你。”尉天池的話愈加堅定了他傳習書法的心。從此,他一練就是40年。
為求書之法度,20世紀90年代初,李新翔東渡日本求學,專攻書道與史學,探求碑學與帖學的有機結合。在日本16年間,他將碑的渾厚與帖的灑脫相融,創(chuàng)造出屬于自己的書法風格。
后來,一位日本友人主動發(fā)出邀請,讓他加入日本國籍,享受與日本藝術家同等的豐厚待遇,但有一個前提:必須把自己的姓改掉。“你在中國姓李,可以改成木子。”“這不就是要我背叛我的民族和國家嗎?”他立刻嚴詞拒絕。李新翔說,中國是他的根,也是他書法藝術生命的長青之源。
傲然不屈的藝術魂
上世紀90年代初,很多旅日留學生走出國門,擴大了視野,看到逐漸興起的各類新興產業(yè),都蠢蠢欲動,想要把這些能賺錢的實業(yè)帶回家,紛紛棄藝從商。
1992年,兩位中國留學生找到李新翔,想要與他合股,投資當時中國還未盛行的尿不濕生意,面對可達百萬元的利潤,李新翔婉言拒絕。1994年,物流業(yè)在日本迅速躥紅,“佐川急便”等一類的大型物流公司在日本遍地開花,如果回國投資從事物流行業(yè),憑借李新翔的人脈和能力,很可能發(fā)家致富。但當他回到家,拿起多年的“摯友”毛筆時,李新翔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。
“雖然,寫字作畫可能讓我一輩子清貧,但藝術是我的命,我沒辦法違背內心的聲音。”李新翔說。
難以割舍的書法情
李新翔把對書法獨有的情懷與熱愛傳遞給了自己的學生。
5年前,李新翔受邀來到江蘇信息職業(yè)技術學院任教。說起李新翔的書法課,學生孫婉靜聊得頭頭是道,課堂里“懷素芭蕉葉的故事”“王羲之奪子毛筆的故事”,這些都是她難忘的回憶。
“書法于我而言是一個事業(yè),不是商業(yè)。我不想做一個復制自己作品的人。”李新翔向記者坦言。目前,李新翔還將自己的書法作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,一個個靈動的漢字躍然旗袍、陶器、凳子、多媒體之上,實現(xiàn)了讓書法真正融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中。 (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柏程偉)